发布时间:2019-04-01
近月起,宿迁市民只要在智能宿迁APP上动动手指,缴电费,查询公积金、社保费、违章及公交实时情况,在线问诊等众多民生服务都能搞定。
在无锡鸿山小镇,垃圾桶一装满,环卫工手机就会收到通知,路灯会根据光线变化自动调节亮度,红绿灯随路况自动转换……
智能城市建设正悄然改变百姓生活。同时,智能城市建设又有诸多问号需要打开。什么是智能城市?如何建设智能城市?智能城市建设存在哪些短板和误区?
新风口下,IT巨头竞抢先机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让智能城市建设成为一个新风口,IT巨头们各展所长,竞相在各大城市加快布局,抢占市场先机。
京东致力构建城市操作系统,提供信用城市、智能停车、智能园区、智能城市APP等解决方案;阿里凭借在江苏孕育诞生的“ET工业大脑”,利用城市数据优化智能交通等公共资源;腾讯在“互联网+”主题下,从医疗、人社、警务、交通四个领域切入,推动城市智能化建设;百度以自动驾驶、对话式AI为主攻领域,加快交通、出行、家居等行业智能化水平;华为依托5G网络、物联网等技术,提出“平台加生态”,建设“智慧城市神经系统”,打造智能社会生活……IT巨头们的智能化探索实践领域不同、技术各异,但有一点确定无疑:普通百姓的体验感越来越强,获得感越来越多。
京东城市发布一项最新成果,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燃烧优化模型,让火电锅炉热效率提高0.5%,一个60万千瓦机组一年可节约燃料费用200多万元。这一成果对我国能源行业而言,意义非凡,每年可节省约70亿元燃煤和污染治理成本。
当下,信用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利用人工智能推进信用建设,京东城市在宿迁先行先试,通过数字网关技术,将京东掌握的相关数据与宿迁方面掌握的数据在数秒内完成联合建模,产生有效产品。在数据不出库的情况下,既实现数据联通,又做到信息保密。目前宿迁的信用分已被几十个部门调用,从图书借阅到银行贷款,信用分都是重要参考。
顶层设计,多个“短板”亟待拉长
早在2012年,我国就设立了首批90个国家智慧试点城市。2016年,全国网信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型智慧城市概念。目前,全国约有500座城市正在建设新型智慧城市。
人工智能国际期刊《ACM TIST》主编郑宇认为,智能城市是在数字化、网络化、大数据化基础上发展而来,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智能城市的特点首先是万物互联,各种传感器、信息都相互联通;其次是数据共享并通过深度挖掘发挥价值;最后会不仅有宜居的环境,有智能产业体系,还有云基础生态。”
然而,由于目前我国智能城市的探索者、建设者对智能城市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导致方向路径也各不相同。
智能城市离不开数据。专家表示,5G的出现,将使数据采集更容易,但数据堆砌成不了智能城市。智能城市的短板不在数据采集、汇聚,而在数据的挖掘利用,在于点线面结合的顶层设计。比如,现在水电费等都可以网上缴纳,但相关部门只是拥有数据,没有深入挖掘。如果挖掘后用于企业运行、个人信用等的判断,就可以成为风控的重要依据。
缺乏生态,是我国智能城市建设的另一痛点。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系统各自孤立,出于安全需要一个部门的数据不能与其他部门共享。找不到打破这一僵局的突破口,智能城市建设就很难推进。
智能城市,要铺阵更要有质量
智能城市,既是新生事物,又是系统工程。加快智能城市建设,既要面上拓展更要质量保证。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表示,智能城市需要城市大脑来支撑。而城市大脑架构非常复杂,除了各种功能模块,作为模块触角的摄像头也至关重要。现有摄像头主要是抓取数据、上传云端。由于每天上传海量数据,使得支撑智能城市的系统存储和处理压力巨大,效率很低。
高文说,智能城市建设,需要数字视网膜技术。即像人一样做到眼脑一致,眼睛只把有用的东西传给大脑。他所率领的北京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数字视网膜芯片年内有望问世,这一技术将加快数字视网膜攻关进程,为云存储、云计算减压,为智能城市提供支撑。
“以万物互联为基础的柔性制造给了中国制造赶超世界的最大机遇,如果只是生产自动化,我们可能永远在发达国家后边跟跑。”柯镇认为,万物互联的现实瓶颈是数据壁垒,不同部门数据各自为战,成为创新创业的重要障碍。
来源: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