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7-02
对于企业来说,数据灾备就相当于买保险。而“保险”二字,相当于一个心理保障,对于灾难的心理恐慌有多高,购买保险的意愿和出价就越高。中国企业对于灾备的建设处于方兴未艾阶段,特别是随着数字化转型与数字经济发展,数据不仅维持着企业的运营,更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数据损失即意味着经济损失。
近年来,中国的业务连续性和数据灾备等建设仅局限于金融、电信等大型企业的少数领域,其它行业的认识和认知还不够,也没有认识到数据灾备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关系。实际上,只有当企业亲自经历了数据丢失带来的重大经济损失,才会对业务连续性和灾备有深刻的认识。
根据有关市场分析,2015年我国灾备市场约136.8亿元,到2022年将达到329.1亿元。政府、军工、金融、电信、交通、能源等大企业市场对灾备的需求呈规模化增长态势。在灾备解决方案中,基于公有云的云灾备增长迅速。
对于企业来说,专业提供数据保护方案的公司就相当于第三方保险公司,企业无需大规模自建线下成本高昂的灾备中心,而通过相关公司提供的解决方案,共享业界最佳灾备实践,大幅降低灾备成本的同时,提高全面保障的能力。
数据是新时代的能源,而我们正处于数据能源新时代的开端。市场调查公司IDC在2014年发布的第七次《数字宇宙报告》,预计到2020年,数字宇宙(指由全球所有消费者和企业所创建的数据,包括视频、音频和文件等)规模将达到44ZB。
140年前的1879年,爱迪生经过几千次试验发明了电灯,当时的人类对于电能的重要性还远远认识不足。之后过了90年的1969年美国把人类送到了月球,1970年空中客车公司诞生,全世界全面进入电力电能时代,几乎所有的人类文明都被电力化电能化。从大规模的现代化生产车间,到更大规模的城市建筑群,再到电力电能全面普及的民航、火车、医院等生命生活基础设施,每一次停电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力量级,都在不断“换代升级”。
在DT时代,数据备份的重要性,将随着数据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而不断加深。之前的信息技术时代,IT系统和数据的灾备就已经十分重要。有专家认为,如果不进行灾难恢复以及业务连续性规模,将有5%的概率引发企业的财务危机;而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的早期调查显示,只有6%的企业可以在数据丢失后存活下来、43%将彻底关门、51%将在两年内消失。
随着人类从信息化进入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信息技术逐渐与企业业务和流程融为一体,数据丢失将会对企业产生毁灭性影响。数字业务对于灾难恢复的要求也远高于传统IT甚至更加苛刻,RTO(能容忍的恢复时间)从小时降到分钟以内、RPO(能容忍的最大数据丢失量)也要求尽可能低。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对于信息安全、数据安全,灾备是最基础的技术需求,几乎所有的信息资产都需要灾备保护,以确保在任何意外故障情况下,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
云灾备是灾备业务的实现形式,主要包括云备份与云容灾,这二者是一个有机体,其中云备份是指备份技术将数据直接备份到公有云上,进而实现数据备份与恢复功能;而云容灾则是指通过数据/系统的云端迁移、高可用等方式实现业务的快速接管,保证业务连续性。其中,云灾备的特点包括:减少基础设施、降低IT成本;按需付费,具有高度机动性;可快速恢复,具备高度灵活性;安全备份,以服务为导向。
传统灾备具有“两高一低”的弊端:高成本、高浪费、低利用率。对于企业的传统灾备来说,通常要自建灾备中心,备份机房的平时利用率只能达到20%,但却要付出100%的成本,不仅硬件投入大而且三年过维保期,如果三年之年不出事故,备份机房就基本浪费了。
灾备对于企业来说,就相当于买保险,而如果要买保险,当然是找到第三方商业保险公司更为划算。云灾备已经成为大势所趋,Gartner预计到2020年,90%的容灾操作会发生在云端。